教工风采
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师德先进个人

来源: 时间:2012-09-06 点击量:

王敏,女,控制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现为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工会主席,党总支委员,智能与控制工程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长期以来,一直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她30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的工作,孜孜不倦地追求,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党的教育事业,默默无闻地奉献。

1. 一丝不苟,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好教师

王敏1982年大学毕业留校后,一直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作为文化革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毕业生,她深深体会到学习、工作机会的来之不易,看到国家经历十年动乱砍掉的“资本主义的苗”,留下的“社会主义的草”,意识到这场浩劫给国家带来的深重灾难,更感受到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肩负责任的重大,她下决心要不断学习、努力工作,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多年来,她承担了大量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上,她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们都喜欢听她讲课。“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她这样说,也这样做。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她一直把教书育人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尽管承担的课程她都是多次讲过,但她仍然认真准备每一节课,翻开她的教案,字里行间可见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并结合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调整和增加授课内容,她讲课逻辑性强、概念清楚,语言生动清晰,一贯受到学生的欢迎,多次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优秀一、二等奖。同学们说,我们不仅佩服王老师渊博的知识,她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作风也使我们深受教育。一个曾听过她讲课的学生在给她的E-mail中说:“王老师,也许您不记得我,但我能清楚的记得您曾给我们授课的风格:深入浅出,清楚生动,让我这个以前每门课都坐最后一排的崔永元类学生(崔永元每次上课都坐最后一排)在您的课上抢第二排(因为第一排我是抢不到的,被我们系女生包了),这番话代表了不少学生的感受。作为一名讲授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师,她认为只有对他的教育对象有所了解,才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后,她经常与学生交谈,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并抽出时间深入到学生班,与学生进行座谈,进一步加强了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也深受学生的爱戴和欢迎。近年来,获得华中科技大学三育人奖、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和华中科技大学第二届教学名师等称号。

2.教书育人,做心系学生的好园丁

王敏所承担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100多人的大课堂,要想认识每一个学生是很困难的,但她总是利用课间休息或课后的时间,与学生交谈,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尤其是对那些在学习上有畏难情绪,对学习不重视或因某些原因影响学习情绪的学生,她更是关心备至。一次,她发现有个学生几次都未到课堂上课,通过班干部了解到,这个学生几乎所有课程都不到教室上课,有好多门课程都未拿到学分,学习状况非常差。她就请班干部给这个学生带信,叫他来课堂上课,有什么问题老师愿意帮助他。一连两次这个学生都没来,第三次,王敏通过干部转告学生,如果这个学生再不来,她可以到宿舍去认识他,请他来上课。一而再,再而三,老师的诚意终于使学生感动,这个学生到课堂来听课了。课后,她与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了解到该学生曾有几门课程不及格,在个人感情问题上也受到挫折,于是,就破罐破摔,学习、生活上非常懒散,也不愿意到教室上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王敏就开导他,从家庭的培养、父母的艰辛到国家的期望、时代的重托,告诉他,只要他有决心,把拉下的课程补起来,老师愿意帮助他,给他个别辅导。一番谈话,语重心长,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认识到年轻人在成长道路上遇到挫折和困难是难免的,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有积极进取、向上的决心和毅力。他表示,一定不辜负老师的教导,端正学习态度,把以前耽误的课程补起来。从那以后,那个同学果然按时到教室上课,学习态度有了较大的转变。王敏在教学上,就是这样从细微之处做起,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在研究生培养上,王敏更是倾注了她的心血,她经常和研究生个别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告诉他们,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做人,注重在思想道德上的修养和提高,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和鼓励。研究生们都说,王敏老师对我们比对自己的孩子还要尽心,有这样的好导师,我们不仅学业有成,在思想上也受益匪浅。她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和关心受到学生的拥戴,2008年被评为华中科技大学“我最喜爱的导师”。

3.求实创新,做科学道路上的攀登者

在教材建设、实践性教学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王敏努力探索,求实创新。近年来,共承担了5项学校及湖北省立项的教学改革项目。主编了两本教材,一本列为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两本分别获第8届、9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二等奖。

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学业上的要求和疑惑,将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新的学科增长点介绍给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验室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全国机器人足球竞赛和全国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她的学生研究、设计和制作的参赛作品多次获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作为湖北省精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负责人,她不仅出色地完成自己承担的教学工作,还鼓励和发挥青年教师的创新精神。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讲课教案传授给青年教师,组织试讲,对他们的授课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尽快成长,课程组有4位青年教师分别获得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多人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优秀二等奖,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朝气蓬勃的教学队伍。

从教30年来,王敏一步一个脚印的在科学道路上攀登。近十年来,她主持和作为主要研制人员完成了多项国家高技术863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军事预研项目、省市科技攻关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和6项实用新型专利。

4.立德树人,做献身党的教育事业的好党员

不图名利、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团结同志是王敏一贯的工作作风和做人准则。她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从不表功,不炫耀,不伸手索要名利。她坚持实事求是,从不做弄虚作假、违反原则的事。对于学术上的腐败现象,她十分反感。她认为,做学问者,首先要做一个正直、实事求是的人,为人之师,必须以德服人。她常对学生说,学术文章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更不可以东拼西凑抄袭得来。尤其是工科学生,不下功夫研究,不动手实践,是写不出有水平文章来的。对学生的学术文章、毕业论文,她都要逐字逐句的修改,斟酌、提出意见和建议,在质量上严格把关。

除了繁忙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外,王敏还担任了控制系工会主席一职。尽管时间紧,事情多,但她对工作从不马虎。热心为大家服务,有教职工生病、住院,她要去看望,教工有困难,她要去帮助解决,凡是工会的活动,教工的福利,哪怕是一点小事,她都会尽力去做好。她认为,一个共产党员,要讲大局,要有责任心,要有脚踏实地的奉献精神。

冯丹,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信息存储与光显示功能实验室主任,信息存储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数据存储系统与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信息存储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外部设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专委会委员,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委。武汉市政协委员。兼任多个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程序委员会委员等职。

十年冷暖路、辛苦唯自知,冯丹博士在生活中、工作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作为女性科研工作者,同时也要扮演好妻子和母亲的角色,背负了太多的压力。所有科学功绩之所以能够取得,不仅仅靠大胆的直觉,而且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她意志的纯洁、坚强,她的严于律己,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她一个人身上……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极顽强地走下去。在她正确地领导下,整个团队科学研究硕果累累,深受全体师生的喜爱,被团队师生誉为IT界的“花木兰”。

一、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矢志不渝,拼搏创新,成果卓著。

冯丹博士一直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海量网络存储系统、并行存储系统、容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潜心研究高性能海量存储系统,为了提高存储系统的数传率、吞吐量和减少请求服务等待时间,进行了大量、全面深入的面向磁盘存储系统底层的并行与并发处理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包括海量存储系统的新型系统结构、多个存储设备的并行操作和并行调度以及影响存储系统性能的因素等多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有关学术论文一百多篇,被三大检索收录一百余篇次。

已率领团队承担包括973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与企业合作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取得多项成果。2006年,“基于虚拟接口的高速网络存储系统” 通过专家鉴定,认为“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系统中的vSCSI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8年 “基于对象的智能网络存储系统及相关理论”项目通过专家鉴定,认为:“…自主设计并实现了基于交换架构的对象存储设备……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009年,担任首席科学家承担完成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下一代互联网信息存储组织模式与核心技术研究”,验收为优。研究成果“快速、超高密度存储技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获得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系统集成和异构通道接口协议变换的网络磁盘阵列”获2000年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0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基于主动对象的海量存储系统与技术”获2011年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00年博士学位论文《外存储系统并行性研究》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之一。2006年在973项目资助下构建系统HUSt-A Heterogeneous Unified Storage System for GIS Grid,参加由IEEE/ACM举办的Super Computing (SC) 2006 高性能存储挑战竞赛,并被选中(全球仅有四个项目入选,另外三家入选单位为美国DOE Ames Lab、Sandia National Lab和日本University of Tsukuba),获finalist Award。

冯丹博士目前正在从事以海量信息存储系统、云存储及其应用为主的项目研究工作,包括担任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 “面向复杂应用环境的数据存储系统理论与技术基础”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面向服务的大规模网络存储系统理论与方法”、863重大项目“海量信息存储系统关键技术”等,进展顺利,预期会取得更大成绩。

二、在人才培养中殚精竭虑,诲人不倦,桃李满天。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冯丹教授先后承担了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主干课程教学工作。承担的课程主要有:计算机系统结构(本科生)、信息存储原理与技术(硕士生)、计算机网络(硕士生)、信息存储系统(博士生)、计算机系统设计(博士生、硕士生)等。已指导毕业三十多位硕士、博士生,目前正引领近一百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奋斗在科研第一线。在研究生自发评选活动中获华中科技大学“我最喜爱的导师”提名奖。

作为一位由十多位教师和近百位学生构成的课题组组长,冯丹教授严于律己,团结同事,以身作则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营造良好环境,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以培育人才为已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冯丹及其课题组全体教师都尽心尽力地履行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努力为在课题组学习和从事研究工作的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才环境。一是用人之长。“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先知人”。每当新的研究生进入课题组时,她都会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从交流中发现每个同学的兴趣和特长,譬如,有的对硬件感兴趣、有的对软件感兴趣,有的善于解决操作系统内核问题,有的只能做一些应用层面的开发等,然后再结合课题研究,尽量让他们去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研究工作。二是能者为师。她带领的课题组是一个非常年轻化的团队,目前有13位教师,在这个年轻化的团队中营造信奉“能者为师”的氛围,不以资历和职称论高低,形成了互帮互学、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三是鼓励创新。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做信息技术研究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创新,没有孜孜不倦的追求,随时都会淘汰。因而,她时刻关注全球计算机存储技术发展趋势,抓住其发展脉动,紧跟其发展方向,扎实开展科研工作。

以人为本,激励青年学子实现自我价值。积极创造条件,为青年学子成才搭建平台,通过高水平的科研工作的锻炼,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在项目组织实施中,她尽量进行科学安排,使大家能人尽其才。如:将研究任务进行划分,成立以“青年教师+优秀博士生+硕士生”为组合的攻关小组,正在攻关的融合存储控制器甚至直接由一名年轻的博士研究生担任负责人,通过制订详细的研究计划,以此来培养大家的独立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鼓励年轻学者共同创新。

言传身教,以良好的作风影响学生。“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是冯丹所在课题组多年来形成的良好的工作作风。重点实验室的创始人张江陵教授、裴先登教授等自创建实验室之日,就将这种优良的作风树立起来,深深地影响着课题组的每一位老师,他们在工作中也以这种作风来要求自己,同时也影响着在课题组工作的每一个学生。在课题组,冯丹博士与同事们、学生们讲的最多一句话是,硬件是一点虚的都来不得的,我们做人做事都要像做硬件那样,扎扎实实。要求学生做到的,她自己一定首先做到。在实验室,她常常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人。正是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鼓励和鞭策着她的学生们在科研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勇于攀登。在她的不断鼓励和共同探讨下,她的多位博士生论文发表在信息存储领域顶级国际会议FAST07、FAST09,以及权威刊物IEEE Tran. on Computer、ACM Tran. on Storage等,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无论科研与教学工作多么繁重,只要学校培养人材工作需要和学生的成长要求,无论多忙,她都会挤出时间参加有关的社会工作。如,几乎每个学期,她都会应校研究生会/学生会的要求给学生作学术报告,介绍学科前沿、共同探讨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另外,她还广泛邀请国际、国内知名学者到校讲学和合作从事科研工作,通过共同研究,合作发表了大量高质量学术论文,促进了课题组成员总体学术水平的提高。

关心学生,培育其良好的素质。当今社会,竞争压力非常大,现在在校就读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求学期间,他们也会遇到学业、情感、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困惑和问题,也需要有人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因此,在指导、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除了学术上严格、生活上细致关心外,她还特别注意他们思想品格的发展,要求他们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要把自己的发展同我们的事业乃至国家民族的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团结协作,多做奉献。课题组有一位研究生由于工作压力大,自己性格又内向等原因,突然不辞而别。她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着急:一个家庭把一个孩子拉扯大、培养成研究生很不容易。如果这个学生出了事,对学校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如果就此而放弃了学业,对他要造成终身的遗憾和损失,对他的家庭、尤其是父母会产生重大的打击。她马上与他的家长取得联系,找到这名同学后,多次与他谈心,帮助他解除心理上的压力,直接指导他完成好科研课题和学位论文。后来,这位研究生顺利毕业,并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课题组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奉献精神。在科研攻关中,课题组的成员经常加班加点,连续奋战,没有寒暑假,培养了较强的科研团队精神。2005年暑假正值项目攻关的关键时期,有一位研究生家在福建,台风“泰利”登陆之前,他的家被当地政府通知紧急撤离,急需他回家帮忙。但是这位同学向家里说明情况,一直坚守在科研岗位上,直到项目完成。

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冯丹博士表现出较高的学术水平、诸多的创新思想、良好的合作共事精神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对学生言传身教,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认真育人,深受教师好评,深受学生喜爱,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

朱艳萍,女,附属小学高级教师。

在2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朱艳萍老师牢记党的教育方针,坚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职业要求,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履行了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坚持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讲团结、讲正气,讲奉献,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与尊重;始终坚持把握教育规律,刻苦钻研教学技能,着力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艺术。从教以来,她多次被评为武汉市师德建设先进教师、武汉市优秀班主任、东湖开发区优秀教师,她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市、区优秀班集体。

一、爱生如子,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在20余年的执教生涯中,朱艳萍一直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自己的职业信条。为此,她特别注重“学习困难生、经济困难生”这些特殊的孩子,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把爱的雨露洒向每一个学生。

班上有父母离异,家境拮据的同学,朱艳萍经常自己掏钱给他们买学习资料和文具,让他们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该班有一位同学因为家庭原因,在班级显得比较封闭自卑,考虑到这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朱老师专门安排他做升旗手,让班干部在全校大会上介绍他努力上进的事迹,使他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增强了自信心。她了解到班上几个同学因家住得较远,中午无人照管,在校外游荡,她每天中午放弃休息,主动把这几个孩子组织起来在教室里开展有意义的学习讨论活动。去年年底,该班的一位女同学的外婆身患重病,父母要赴外地照顾,而她也因此成为了“留守儿童”。考虑到一个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责任,她主动向家长提出由她来代行父母职责,并把孩子接到家里和她的女儿一起生活,孩子的家长感动不已。

她对学生播撒了爱,教会学生懂得了爱,同时也获得了学生更多的爱。她和学生在一起时,总让人觉得他们是平等的朋友,亲密的伙伴,她也被班上的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朱妈”。

二、爱班如家,将教书育人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朱艳萍在职业生涯中一直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始终坚守班主任工作岗位,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她深刻认识到,班主任不光要有爱的教育,还要把握教育规律,讲究教育方法,善于运用爱的技巧谱写美妙的育人之歌。

在班主任工作中,她注重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建设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班风和学风。如:创办了班刊、班级日记,提出了响亮的班训——“百学须先立志”、以及“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每天都在努力”的班级宣言;精心布置教室,让教室的每一面墙都以独特的方式向学生“说话”,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开展“爱学校,爱班级、爱同学”的主题教育活动,发动全班同学组成帮扶小组,帮助骨折的、生病的同学,打扫卫生;搀扶上、下楼梯;上厕所;写慰问信、做贺卡,体现班级大家庭的和谐和温暖。

为了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多年来,她在班上一直开展少先队干部自荐活动,激发同学们上进的热情、培养他们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她将班级事务划分成若干个小岗位,实行岗位申请制。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从黑板长到讲桌长,从开门长到窗户长,每一位同学都担负着为班级奉献的义务,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和班级责任感不断增强。

在班主任工作中,她遵循“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采取了分层目标管理办法。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优、良、中、差合理搭配,由小组长负责管理本组日常事务,每天评比打分,一月小结一次,评选优秀组员,上明星风采榜展示,从而使班级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考虑到学生进入青春期,为了让他们顺利度过这个特殊阶段,朱艳萍通过查找资料,请教专家,特地为学生开设了心理和生理健康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家长的好评。

此外,朱艳萍还组织召开家长会;开展班级演讲、辩论、表演赛;开展户外拓展训练;各种球类比赛;教师节、元旦给老师发电子贺卡、祝福短信;组织同学包饺子;每天坚持800米长跑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实践,让学生深化劳动观念,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

三、敬业如圣,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

朱艳萍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要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各项工作中时时处处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中心任务。

从教以来,她几乎很少午休,每天晚上经常加班到深夜,节假日加班对她而言已经成为常态。有人评价朱艳萍老师时说,朱老师是把分外的事当作分内的事来做,把分内的事当作个人的事来做。

作为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朱艳萍不仅注重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而且引领学生如何求知。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她潜心学习《教育学》、《心理学》、《魏书生班级管理艺术》、《班主任工作》等教育书籍,在工作中探索出一条“主体教育、主动发展”“心理教育、和谐发展”“家校共育、促进发展”的路子。她大胆改革,以新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形成了寓教于乐的教育教学特色,也因此取得了教育教学的双丰收。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市、区先进班集体;学生的语文成绩名列前茅,2011年,该班学生有12人在武汉市读书竞赛中获奖。

“生活是一束纯净的火焰,我们依靠自己内心看不见的太阳而生存。”这个太阳就是我们心中的愿望。也许正是因为这美好的愿望,使朱艳萍在教育园地坚实地前行着,用自己的爱心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

余龙江,男,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余龙江教授十分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始终坚持长期不懈的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勇挑重担,锐意进取,敢于创新,善于总结和转化,取得了较显著的教学科研成绩。

在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方面,该同志始终坚持学术是根,育人为本,不断创新科学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快速提升自身学术水平,以实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标。该同志目前在生物制药、生物化工领域形成研究特色,具有重要影响力,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十五”及“十一五”863项目,以及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及省部级重点基金、人才基金和重点项目等。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 6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24项,多项成果实现了工业化,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该同志始终坚持把培养优秀学生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断提升科研和学术水平是为了提高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水平,更好地培养人才。该同志先后承担了生物技术专业概论、发酵工程、细胞生物学、生物制药工厂工艺设计、科研训练等本科生课程,以及生物合成与天然产物、生物化工进展、微生物学进展等研究生课程。在教学工作中,能恪尽师职,治学严谨,精益求精,每次授课总是精心准备,授课逻辑严谨,重点突出,注重讲授学生一辈子受益的东西,尤其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探索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将本学科最新进展以及自己科研成果及时融入课堂,教学内容新,教案简洁、生动,所授课程深受学生欢迎。该同志先后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名师、“三育人奖”、“立德树人奖”,以及湖北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工作者和华中科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优秀指导教师、湖北名师和全国高校“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荣誉。

余龙江教授自2000年负责本科教学管理工作以来,更加注意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注意培养青年教师,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系统开展了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到实践教学、精品教材、精品课程、特色专业及教学团队建设等的改革与实践,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同行了前列,较早整合分散的教学资源建立了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建成了全新的按技术体系分类的生命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平台,很好地满足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并组织编写了相应的实验教材。同时,该同志积极探索探究式、研究型实验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大力推进开放式实验教学和学研产一体化的实践教学,通过创设创新实践类课程,将导师制与本-硕博互动的科研训练模式有机结合,为本科生较早参与教师带领的研究生科研团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创造了条件。而且,同步开展了实践教学改革,建立了一套适应新形势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的校内外集中与分散实习并举的生产实习新模式,通过与本专业知名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由该同志先后负责的多项省部级和校级教改项目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曾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并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负责建设的生物技术专业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品牌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负责的生物技术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先后被评为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同时,主持的细胞生物学和发酵工程分别被评为省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主编的《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被评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和国家精品教材,深受本领域师生欢迎。

该同志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同样尽心竭力,深知研究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宝贵人才资源,把培养更多优秀研究生作为人生最重要目标。“生活上多关怀,科研上严要求”,这是余龙江教授指导学生的风格。该同志非常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精心组织,构筑良好的培养环境,已在研究团队营造了一种“让优秀成为习惯”的育人氛围,要求研究生脚踏实地把每一件小事做好,通过日积月累成就事业。同时,该同志注重发掘学生潜能、因材施教,努力调动每位研究生的积极性,平时能很好地掌握每位学生的科研进展并给予指导,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细心引导学生向优秀发展,在团队设立年度突出贡献奖、显著进步奖、学习刻苦奖、最具潜力奖、最具人气奖、社会公益奖等奖项鼓励所有同学追求进步、全面发展。该同志曾荣获校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和华中科大“我最喜爱的导师”。

沈关心,男,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湖北省医学会理事,武汉市微生物与免疫学会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免疫学教授、免疫学研究所副所长、免疫学系主任。曾任校工会兼职副主席。

1991年、1992年和1993年先后被评为同济医科大学“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2000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1995年被卫生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并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人民的教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地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并应用于实际工作。

对于自身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勤勤恳恳,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与培养工作。指导的本科学生论文获2005年湖北省第二批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的2004级八年制学生根据课题研究总结综述《趋化因子在HBV感染发病中的作用》和《新型四价抗体的制备方法及其优势》发表于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指导的2004级八年制学生获2010年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指导的研究生分获2007年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和优秀硕士论文。

身为免疫学教授,他不仅研读免疫领域的书籍,更关注相关学科知识的贯通和互补。即便如此,仍然时刻保持对知识的严谨和谦卑,和学生讨论问题态度谦和,并时常把学生看作自己的老师,他经常讲“免疫学发展快,一些前沿知识学生懂的比我多,教学相长,老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学习才是” 。他一贯坚持的观点是“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学生是多才多艺的,不能通用一个标准衡量他们。有的擅长考试,有的擅长实验,有的擅长科研,有的擅长交际。但是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都足以在某一个领域成为强者。老师应该根据个体的不同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来引导他们,而不是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去束缚他们” 。对每一名学生都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尽一切可能帮助大家。他是医学免疫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育) 和医学免疫学国家教学团队负责人。他非常重视教材建设,主编教材《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医学免疫学》,著作《抗体工程》、《现代免疫学技术》第一版和第二版,以及《心血管疾病免疫学》,参编《基础免疫学》以及《肿瘤免疫学》等10多部参考书籍。

对研究生教学以“广度、深度、提高与扩宽知识面为主”原则,结合课题设计与科学研究,以及国内外进展,深入浅出讲授免疫学的新理论、新进展与新技术。特别在《分子免疫学》和《实验免疫学》课程讲授过程中,以满足研究生的科研设计与技术方法需要,并结合国内外进展与国家申报课题指南,从理论到实践,从微观到宏观,不断更新授课内容,深受研究生的欢迎。研究生教学考评经常被评为受欢迎的授课教师之一。

作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他在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研究课题的选题以及实验方案与实施等各个环节具体指导,并能营造非常活跃的学术氛围,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2002年获华中科技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奖,2004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沈关心教授待人热诚、工作踏实勤奋、富有创造性。他担负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但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在完成本人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同时,在免疫学系,经常可见许多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及来自省内外的专家教授与沈教授探讨学术问题,他总是热情接待。沈关心教授具有极强的事业心,对涉及学校发展、特别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和研究生培养等相关事宜,无论是项目论证、申报以及具体操作,他都积极参与。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沈关心教授在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建设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由他负责管理的同济医学院公共实验技术平台,以及免疫学科的全部设备均能全方位地向全校各学科和校外单位开放,充分发挥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果。沈关心教授具有非常好的科研合作精神,这种合作精神不仅体现在主动增加相互沟通、加强协作、共同申报项目,协助完成校内外科研课题等方面。与此同时,他还应外单位的要求,多次为他们协助培养研究生和本科生完成研究论文课题。因此,来自医学院本部、协和医院、同济医院,乃至主校区以及校外的专家教授、研究生以及本科生都很乐意与他合作,协同开展研究工作,深受教师与研究生的欢迎。

张昆,男,法学博士,新闻学教授,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组成员、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参加工作以来,张昆教授能够深入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优秀事迹主要如下:

无私奉献,育得桃李满天下

26年来,张昆教授战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先后开设主讲《外国新闻史》、《新闻理论》、《马列新闻原著选读》、《新闻思想史专题研究》、《政治传播学》和《新闻学研究》等课程。精心备好每堂课,科学设计每一环节,这是张昆教授坚守的信条。课堂上能够旁征博引,循循善诱,深受学生欢迎。曾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和“湖北省教学名师”称号。主讲的《世界新闻史》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外国新闻传播史》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讲的《传播的历程》,入选2011年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指导学生论文严格要求,一丝不苟,他指导的学生彭芸和章琴丽获“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陈世华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成才,张昆教授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利用假期带领院里老师北上南下,与国内一流媒体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习见习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嘉兴日报社与人民网分别在我院设立“嘉兴日报社新闻奖学金”和“人民网奖学金”。

良好的条件促进了学生的优秀发展。近三年来,我院学生累计获得全国文科大学生计算机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中国大学生公关策划大赛金奖2项、银奖2项。

锐意进取,学科建设上台阶

华科办新闻学院立足于交叉、注重应用、以实践为导向,注重培养既有扎实人文社科功底、又能掌握现代化传播工具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张昆教授自2006年担任院长以来,始终坚持把学科建设放在首要地位,秉承我院文科与工科交叉的优秀办学传统, 坚持走锐意创新、特色取胜的路子。在他的带领下,新闻学院广大教职工群策群力,构建了快乐、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各方面快速发展。

2008年以来,我院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获省级优秀博士论文2篇,成功申报国家级重大战略课题2项、教育部重大课题2项、国家级研究项目9项,发表A类科技论文7篇,成功建设省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视频公开课程各1门,获省部级教学成果1项,建设了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立了省级新闻与传播学科教学示范试验中心。

身先士卒,提携后进垂模范

身为院长,张昆教授十分注重团队的打造,非常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在他关心与带动下,这几年我院年轻教师发展势头迅猛,科研教学提高很快。2011年,我院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6项,其中大部分主持人为年轻教师,项目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第一。

为了做好表率,张昆教授勤奋工作、刻苦专研,充分利用一分一秒时间,在行政、教学和科研各方面都起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先后撰写出版著作8部,公开发表论文137篇,其中A、B类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3篇。主持承担科研项目19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1项(跨文化传播中国家形象建构研究、主持)。

由于工作突出,张昆教授受到各级部门的高度评价和表彰:参与的教改课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传播观念的历史考察》获湖北省新闻论著一等奖;主持《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获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国家形象传播》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新闻传播史体系的三维空间》(系列论文),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陈卫民教授,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同济医学院口腔医学系主任、同济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主任,《临床口腔医学杂志》主编。

立身炼志正师德

陈卫民教授是一名教学、科研和医疗能力都十分突出的优秀教师,多年来,他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出色的教育教学成果深受师生员工的广泛赞誉。他以其卓越的成就和高尚的品德影响着一届届莘莘学子。

陈卫民教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规范遵守法律法规。从医38年来,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不为名所动,不为利所累,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得病人的好评与同行的赞誉。

矢志不渝铸师魂

陈卫民教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有着高超的业务能力和渊博的学识,还有不断学习的精神。他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重视对学生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指导五年制学生的实习,带领学生进行例行大查房以及每周一次的病例讨论,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实验课题设计、学位论文的撰写等,为学校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

陈卫民教授结合临床实际深入浅出,与时俱进,强调把当前基础临床研究中最前沿的新观点、新成果应用到教学内容当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学生的技术视野,还熏陶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科研思维。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陈卫民教授带领口腔医学系的老师们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正因为在他的带领下,2010年口腔医学系被评为同济医院第二临床学院杰出教学团队,2011年又获同济医院改革创新团队的称号。

积极进取练师能

结合临床开展并承担国家级、省市级以及校级科研课题10多项,结合临床撰写论文并在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SCI收录1篇。获得国家专利2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主编及参编专著5部。

目前还担任了学术兼职,主要包括:中华口腔医学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口腔分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湖北分会理事、湖北省抗癌协会头颈专业委员会委员、《临床口腔医学》杂志主编、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湖北省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所有的成绩都与陈卫民教授辛勤的工作,忘我的拼搏,毫不松懈的钻研息息相关,也离不开同事的支持、领导的关注。在为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的同时,也为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唐跃进,男,电气学院教授,博导。

唐跃进同志政治立场坚定,热爱教育事业,廉洁奉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做平凡的事,当平凡的人,学习勤勤恳恳、工作踏踏实实,教书尽心尽力,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

一、热爱祖国,致力于学校发展,热心服务集体事业

1998年,在三位院士的倡导下,电气学院决定我校电气工程学科将开拓脉冲功率、强磁场、核聚变、超导技术等一系列处于国际前沿的新方向。在母校的感召下,唐跃进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携全家无条件地回母校工作,在一片空白中致力于超导电力技术这一新方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此后,学院以核聚变、等离子体、强磁场、超导技术等新方向集中成立了电磁新技术系,唐跃进担任系主任。在队伍小、经费少的条件下,他积极宣传新方向吸引学生,创造和谐氛围协调队伍,开展研究基地建设。虽然这些新兴方向的发展主要得力于学校的大力支持,得益于院士以及相关学术带头人的艰苦努力,唐跃进作为学术队伍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其踏实的工作态度,不计个人利益的协作精神,对于发展和谐氛围、稳定队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目前,核聚变、强磁场均形成结构合理、在国内有巨大影响的研究团队,超导电力研究中心也具备了开展研究的基础条件。

2006年,唐跃进担任电气学院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他廉政勤政,在日常科研管理、重点项目申报组织、学科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等工作中,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学院科研经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863、973计划项目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院的年科研经费连续超过1亿元,纵向项目经费的数量和比例大幅上升,“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准立项建设。

二、不惧艰难,致力于学科方向,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唐跃进同志回国后,从零起步,一直坚持在电气工程学科发展超导电力技术。超导电力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前瞻性方向,当时国内企业关注度还不高,国家支持也很有限。在经费严重不足的条件下,他看轻金钱收入,长期坚持,积极建设实验室,承担了一批不计算工作量的211工程等建设任务,支持方向包括超导电力、脉冲功率、加速器、等离子体等。

唐跃进积极申报国家项目,先后承担和参与了超导储能、超导电缆、超导变压器、超导限流器等5项863计划项目,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直接冷却高温超导磁储能系统,基于串联补偿的超导电流控制器,获湖北省科技奖励1项,出版专著一部,授权发明专利9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

在工作中,唐跃进立足高远,不争利益,先后动员、吸收多个二级学科方向的研究力量加入到超导电力研究之中,如电机专业的陈乔夫教授、电力系统专业的张哲教授、文劲宇教授等。现在,部分国内实力强大的企业已经开始关注超导电力技术,唐跃进培养的多名学生已成为这些企业开展超导电力工作的骨干力量。

三、育人为本,致力于课程建设,精心指导学生成才

早在2000年,唐跃进就在电气工程学科开设了超导应用相关的本科生课程。在电气工程学科本科教学中开设超导技术课程,我校是国内高校中的第一家,是走在技术发展前沿的创新性课程。他重视课程建设,边教学边自编讲义,他编写的的《超导电力基础》教材,适用于电气工程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获得了校级精品教材,目前已经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是中国第一部适用于电气工程学科的超导应用技术教材。开课初期选修者只有数十人,随着超导技术的发展,国内企业对该方向的关注度增加,学生的热情也随之增加,2011年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达380余人,在电气工程学科新的培养计划中,该课程已确定为限选专业方向课程。此外,他还一直承担电磁新技术方向的学科导论课程,致力于介绍电气工程学科的新方向、前沿技术、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

在研究生指导中,唐跃进成绩突出。他回国后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8人,除2010年毕业的三人外,其余5人全部获评校优秀博士论文,其中2人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1人获得全国百优博士论文提名,已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中有4人获得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是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甚至是全校高比例优秀毕业生指导教师之一。

在研究生指导中,他以身作则,从道德品质、工作态度、学术修养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在实验现场亲力亲为,在论文修改中不厌其烦,从基本思维方法到具体的语句组织,往往是数易其稿。他的学生石晶博士获全国百优博士论文提名,在湖北省评选以及全国百优通讯评议中均名列第一。石晶博士能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主要是源于她自身的勤奋努力,但唐跃进教授的严格要求和精心指导也功不可没。

四、任劳任怨,致力于学院需要,呕心沥血无怨无悔

唐跃进作风正派,就任副院长以来,他一心为全院教职工服务,不计个人利益。他不仅未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求科研项目,每逢企业来校联系科研合作或学院组织申报国家计划项目时,都是综合考虑学院发展的需要在全院教师中协调和推荐最优人选和团队。如为促进学院优秀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走上新的方向,推荐了文劲宇教授担任863计划项目超导磁储能实验研究的负责人。他本人就是电气新方向的专家,但他主动推荐毛承雄教授、段善旭教授分别担任分布式发电系统和大规模储能技术两个973计划项目子题的负责人,自己只是在团队中承担相关的工作任务。

在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中,唐跃进主要承担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为做好此项工作,他真正做到了废寝忘食、夜以继日,2010年的国庆节、2011年的元旦和春节,他都是在办公室、会议室度过,同志们心疼地说,本来就清瘦的他又减肥了十几斤。国重实验室的立项建议书、申报书及汇报用PPT均是数易其稿,终于在科技部的评审中获得好评,这中间渗透着唐跃进同志的汗水。

在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立项工作中,唐跃进立了大功,他理当休息一下,然而他又面临着新的任务。由于学院本科教学工作需要加强,唐跃进因其优秀的政治品质、超强的责任心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成为学院班子和全体师生心中的第一人选。受命于新的任务,他重新开始了“疯狂”的工作。他身边的人说,什么叫“无怨无悔”,什么叫“任劳任怨”,在唐跃进副院长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诠释。人的体能终究是有限的,唐跃进终于抵抗不住连日的疲劳,大病一场住院一个月。住院期间,他仍然念念不忘教学工作,反复叮咛有关同志抓好计划和落实工作。师生的声声祝福,终得上天之垂恩,在医生的精心治疗和他的积极配合下,唐跃进恢复了健康。

今天,唐跃进已经重新走上他不能割舍的科研和育人之路…

陶晓南,男,第一临床学院教授。协和医院内科党总支部书记、大内科副主任、呼吸内科副主任,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

“作为一名教师,应以身作则去做人做事,用模范行为去影响学子”。作为第一临床学院内科教研室教学主任,陶晓南教授在工作中常说这样一句话。主管教学工作的他,强调育人先律已认为只有品德高尚且技艺精良的人,才能深刻影响身边的学子。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教数十年来,陶晓南严谨的治学态度、博学的专业知识、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为人师表的工作作风,深深吸引并影响着一批批学子,熏陶着年轻教师,为“如何在新时代为师”树立了楷模。

严谨治学,身教重于言教

目前,在教学医院中,普遍存在“重临床、重科研而疏教学”的风气,但是,陶晓南教授却始终非常重视并热爱教育事业。他担任同济医学院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协和医院内科党总支部书记、大内科副主任、呼吸内科副主任,身兼多职的他却并未因公务繁忙对教学工作有一丝懈怠,相反他总是以自己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来影响他人。

对待教学工作,陶晓南总是一如既往、不遗余力、任劳任怨、为人师表。每堂课的课件,他都反复斟酌、用心修改,直至满意为止;课间,他十分注重与学生们的互动,针对学生们花样百出的“疑难问题”,他都会不厌其烦一一解答;课后,他又会及时收集学生们意见,并将有益意见付诸实施,完善教学。 “严谨认真”的教学作风, 使陶晓南在师生圈内闻名。

每次出门诊、查房,陶晓南总会带着学生。与病人交流时,他亲切、家常而又专业化的交谈,不仅让病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诊疗,也让学生们深深受益。每次离开诊室时,陶晓南总是能收获到患者们如是的夸奖:“陶教授真是过细呵”、“今天碰到了一位好医生”、“听了您说的,我们就放心了呵”。对此,他的学生们都说,跟着陶教授出诊,你不认真不感动都不行,他对病患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是如何做一名好医生的最好诠释。

当前,由于受新闻媒体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临床实习生中对“医生”这一职业普遍产生诸多困惑。每当此时,陶晓南总是以自己行医的切身体会,与学生们一起探讨“职业道德”的相关问题。他鼓励学生们树立“学以致用,为人服务、忠于医学事业”的信念。他还经常深入病房和学生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征求他们对教学的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尽早解决。他的行为,备受学生们欢迎,并被许多医院推崇。为此,他经常被医院请去为学生们进行“职业道德”、“如何做好一名实习生”等方面的报告。从他的言语中,你能充分体会出一名教师对学子成才的殷切期望。

恪守本分,竭力为病患解忧

作为一名普通的医生,陶晓南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宗旨,秉承“一切为患者着想”的初衷,几十年如一日,力求以最合理的诊疗为患者解除病痛。

每周的专家门诊,他总是最早到,最晚走,耐心细致地为病人讲解病情,让每位病人都满意离去。每当遇到其他科室的会诊,陶晓南也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赶到会诊现场。对此,许多医生都很不解:“不是急会诊,您也总是那么及时,许多人就不象您这样,反正平会诊三天到不就行了吗?”陶晓南说:“时间就是生命,只要病人需要,作为一名医生我就要及时满足;每当看到病人因为自己的诊治而康复时,我就觉得由衷的快乐。”

“做医生必须从做人开始”,“只要在工作岗位上,病人的利益就是你行为的准则”。从医数十年来,陶晓南用自己的行动为这句话做出了注解,同时,这也是他对即将踏入医师职业的学子及青年医生们发出的忠实告诫。

坚持教改,优化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陶晓南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他将国际上公认的先进教学方法——“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推广应用于内科临床实践,并以七年制学生作为试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在他的带领下,内科教研室为学生们设计并建立了“PBL教案库”,并组织培训了一批合格的PBL教师。

近年来,为适应我国医学教学改革的步伐,陶小南又开始组织实施按系统疾病进行多学科课程整合的教改研究。这些新教学方法,正在临床教学中逐步展开。

由于陶晓南辛勤的耕耘,近年来他获得了很多教学奖励和成果。2008年,他关于教学经验的介绍——“建立符合国情的临床PBL教学模式”,获得华中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据了解,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内权威教学期刊上发表,并多次在国家级教学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同时,他的教学方法也已应用于常规日常教学工作中,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综合分析能力、诊断能力及检索资料能力,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受到学生们的啧啧称赞。

不吝人才培养,内科教学结硕果

作为协和医院内科教研室主管教学的主任,陶晓南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并通过完善教学制度,建立教学平台,开展教学活动等多种方式,不断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在他的带领下,协和医院内科建立了师资授课培养制度、授课质量检查评估制度和教学奖励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并坚持开展老教师示范教学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逐渐成长。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特别是全英语教学),陶晓南还组织专家对年轻老师进行严格的试讲。每次试讲,他必亲自参加,并与专家们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细致中肯的点评,针对授课中暴露的不足,给予悉心的指导及温馨的鼓励。在年轻教师授课的课堂中,陶小南有时会悄然出现,以此鼓励他们进步。在这些管理举措及细致如微的关心爱护下,年轻教师们受益非浅,教学经验日益丰富、教学质量也日趋提高,逐渐成长为内科教学工作中的骨干力量。

在他主管内科教学期间,内科多名年轻教师获协和医院及华中科技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而在这些获奖教师中间,大都亲身感受过陶晓南手把手的讲课技巧传授,每一张PPT的制作与修改也都凝聚了陶晓南无私的奉献。

熊蔡华,男,机械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熊蔡华教授先后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获工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应邀赴香港城市大学、美国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和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及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客座研究。近年来,致力于生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在Int. J. of Robotics Research、IEEE Tra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SCI论文,在World Scientific公司出版了英文学术专著《Fundamentals of Robotic Grasping and Fixturing》。现任国际学术期刊Int. J. of Social Robotics的Associate Editor、中国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委员、科学出版社《制造科学与机器人学丛书》编委会编委、湖北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期担任IEEE Trans. on Robotics、IEEE Tra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EEE 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ASME Trans. J.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中国科学》、《机械工程学报》和《自动化学报》等权威杂志的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863计划同行评议专家。同时,熊蔡华教授在师德风范建设中起着突出的楷模作用,在广大师生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荣获2011年第二届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师表奖”。

一、德高为师,呕心沥血育桃李

因材施教,爱徒若子:多年来,熊蔡华老师以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科技人才为己任,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在研究队伍建设过程中,他坚持“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原则,依据学生的研究特长为其制定研究方向,让学生们在求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他坚持“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并重,做学问与做人兼顾”的原则,要求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必须阅读大量的高水平学术期刊和专著,拓展科学视野,训练学术嗅觉。万小金博士是熊老师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生,在其刚入学之时,由于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之科研能力明显不足,他对自己博士论文研究工作缺乏信心,感到非常迷茫。熊老师在充分了解万小金博士的实际情况后,先是推荐几本经典教材(如微分几何、接触力学等)帮其补充理论知识,随后向他推荐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献,并且定期听取万小金博士的汇报。在熊老师指导下,万小金博士终于找到了自己研究工作的突破口,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已在ASME Trans.和Int. J. Machine Tools and Manuf.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熊老师对学生们的关怀也是有目共睹的,他多次在课题组工作会议上说一直以来都是把学生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培养和教育的。熊老师经常利用下班之后的时间找学生们谈心,亲切询问学生们身体和生活状况,对有困难的学生他从来都是及时提供帮助。去年,熊老师课题组博士生陈文斌生病住院,熊老师闻讯后,第一时间去医院看望陈文斌,仔细询问其病情,并在经济上为他提供帮助。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熊蔡华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心系学生、寓爱于教的人。

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熊蔡华老师深知上行下效之理,因此他特别注重老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表率作用。为了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熊老师放弃了大量的休假,经常在办公室工作到很晚了才回家。他经常教导学生们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对得起党和国家的信任,科研无止境,我们的奋斗亦不停息,贪图享乐只会让你止步不前。”在熊老师的影响下,该研究团队形成了加班加点搞科研的良好风气,已完成的各个项目都获得好评。同时,为了引导学生们走上正确的科研之路,熊老师经常和学生们交流自己对学术的理解,他制定的周报制度,在团队内掀起了一股学术讨论的热潮,在每周举行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师生们既交流每周的研究工作进度,也交流诸如微分流形等现代数学及其在科研工作中的应用,在研究团队内营造了积极健康的学术氛围,激发了大家的创造性,使团队的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每年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均有论文发表。

春播桃李,秋收硕果:对老师而言,桃李满天下是对他们所有付出最大的回报。在熊老师潜移默化的教导下,学生们对科研的认识不断提高,而且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强的理论水平。许多研究生毕业走向社会后,无论进入高校任教,还是进入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他们的表现都得到工作单位的赞赏,每当获悉这些情况后,熊老师都会由衷地为学生们感到高兴。这些毕业的学生们经常利用节假日等各种机会回访课题组,熊老师利用这些机会,为毕业生和在校生搭建交流平台,使在校研究生的人生目标更加明确,增强了克服科研工作中各种困难的信心,使研究生的培养转入良性循环的态势。万小金博士是熊老师指导的优秀博士生之一,凭借其良好的基础积累和出色的科研能力,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武汉理工大学教师中的一员,工作近一年了仍对熊老师的教诲念念不忘,在回访课题组和学弟们交流的过程中,万小金博士多次回忆熊老师当初对他的悉心指导,言语之中充满了对熊老师的感激之情。

二、治学有道,孜孜不倦建功业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熊蔡华老师在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就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加之早年在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科学研究实验室的海外研究经历,使其不仅具有广博的知识积累,更拥有广阔的科学视野。熊老师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热衷于阅读大量文献且惜时如金,即使是出差也会随身携带一本自制的论文集,这一习惯陪伴了他十几年。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搞科学研究,必须大量阅读文献,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否则你将无法触及学科前沿,陷入低水平的重复研究”。鉴于对所研究领域最新动态的正确把握,熊老师非常有预见性地把机器人操作规划研究拓展到康复医疗机器人领域,把研究视野从机电系统延伸到生机电一体化系统,开展生机电一体化康复医疗装备与技术的前沿基础研究。这一转变不仅拓展了机械学科的内涵,也为课题组成员从事医、工、生命、信息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诚信为本,严于治学:“言不信者行不果,诚信乃行事之本。”这是熊蔡华老师始终坚持的为人治学的准则,他非常重视学术成果的独创性,恪守诚信之道,以严谨的实验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为科研成果提供可靠的数据,以规范的道德意识形成个人成果。同时,熊老师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对学生将要发表的文章,他都认真审核并且询问该研究成果是否具有独创性,甚至对文章中的图表数据都仔细斟酌。在课题组工作汇报时,他要求学生们在汇报材料中凡是引用别人的东西都要作引注。由于熊教授的严格要求,在其指导的学生中,从未出现学术不端行为。

积土成山,积水为海: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任何一点成就的取得,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熊蔡华老师自2002回国任教伊始,经过艰苦的探索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团队。面向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及国家支撑计划等多个国家级项目的支持下,熊蔡华教授领导其研究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气动肌肉驱动的外骨骼康复医疗机器人研究,提出了机器人运动规划及控制的新原理和新方法,研制出的外骨骼康复医疗机器人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应用前景一片光明。研究成果发表在Int. J. of Robotics Research、IEEE Tra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Gait & Posture和Int. J. of Humanoid Robotic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和社会影响。熊蔡华教授2009年作为荷兰王国政府科技办公室邀请的唯一中国学者赴海牙出席TWA机器人技术国际大会,并作了“Research on Rehabilitation Robotics in China”的大会主题报告。2010年应韩国政府机构-Kore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邀请赴首尔出席了The 5th Korea-Japan-China Joint Workshop on Robotics(Theme: Asian Pioneering Robotics)国际会议,并作了“Research Works Related to Rehabilitation Robotics in China”的大会主题报告。

三、革旧布新,披荆斩棘当先锋

坚智勇为,笑对困苦:走自主创新之路注定要历尽坎坷,面对艰难困苦,熊蔡华老师总是一笑置之。他经常教导自己的学生说:“面对困难,我们应当微笑着去征服它,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抱怨上。”的确,熊老师本人一直是这么做的。回校任教后不久,熊老师发现国内对医疗器械存在强大需求,但是国内的中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几乎被外国公司垄断,于是,他选取康复辅助机器人作为切入点,逐步展开对数字化医疗器械的研究。当时,国内某些研究机构以电机作为驱动器,开展了康复辅助机器人研究。这种驱动方式结构简单、动力充足、易于控制,但运动不柔顺,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鉴于此,熊蔡华教授在充分分析该领域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后,毅然选取研究难度较高的人工气动肌肉驱动方式。人工气动肌肉虽然具有运动柔顺的特点,但其精确控制却是该领域公认的难题。在难题面前,熊老师没有退却,而是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科研之路。他克服种种困难,在摸索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将自己的研究领域拓展到生机电一体化的康复医疗装备与技术,为自己的研究团队开辟了一片新天地。熊老师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研制出了第一代穿戴式上肢外骨骼机器人,并成功将人工气动肌肉应用于驱动系统中,该成果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熊蔡华老师和他的研究团队不断对外骨骼康复辅助机器人进行改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革旧布新,任重道远:科技发展无止境,创新亦无止境。在多个国家级项目的支持下,熊蔡华教授在数字化康复医疗装备和数字化制造两个领域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外骨骼康复辅助机器人已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突破了人体运动解析、机器人轨迹规划、柔顺性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在国外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有影响力论文。在数字化制造领域,熊老师依靠深厚的数学功底和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科学研究实验室工作期间积累的工程研究背景,与中航二集团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积极探索高性能复杂薄壁零件的数字化加工基础理论,相关研究成果获201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然而,这些成绩并没有让熊老师停下脚步享受当前的胜利,而是成为他不断进取的动力。熊老师也不止一次地告诫学生们:“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既要有翻过这座山就可以见到大海的乐观主义精神,更应有迎接新挑战的勇气,因为历史上伟大发现的实例表明科学探索的道路从来就不是平坦的”。熊老师对学术的这份坚持与执着,不是为了追逐名利,而是为了肩负起一个科技工作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多年来学生从熊蔡华老师身上感受到了其人格的魅力,他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熊老师不仅以渊博的知识教授学生,同时以身正为范、为人师表,以高尚的品格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熊老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敏锐的思维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不仅鼓舞和激励着学生,更让学生们从其言传身教中学到很多书本之外的知识,成为人生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教职工活动中心  邮政编码:430074

联系电话:027-87543467

传真:027-87543467

邮箱:xgh@mail.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