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工风采
2011年度师德先进个人

来源: 时间:2012-09-04 点击量:

湖北省2011年师德标兵

陈学东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博士 中共党员

陈学东教授长年奋战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线上,20多年如一日。他为人师表,踏实勤奋,严于律己,对于学术探索孜孜不倦,对待学术问题一丝不苟,数十载春秋,谱写的是他对学术追求的热爱和呕心沥血,以其低调奋进的人格魅力和开放民主的学术精神,吸引凝聚一批优秀的教师和学生。面对一届又一届的研究生,他传授于他们的不仅仅是解惑的知识、授业的技能,更是正道而行的做人法则。由他组建的教学科研团队团结奋进,凸显优势。现有教授、副教授7人,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40人,博士后1人。

近年来,陈学东教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37篇,其中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SCI 论文32 篇、EI收录87篇,并出版学术专著2部,教材1本。作为第一完成人,其“多足步行机器人运动规划与控制的研究”获2005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超精密运动机构中若干关键动力学与控制问题研究”获2007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多足步行机器人运动规划与控制》获2007年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同时,陈学东教授在师德风范建设中起着突出的楷模作用,深受广大学生和同志爱戴,荣获2009年度华中科技大学“我最喜爱的导师”以及2009年度华中科技大学“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师德先进个人简介

1.罗小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同济医学院遗传代谢病诊断中心主任,同济医院儿科学系主任,遗传代谢内分泌病研究室主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儿科学系兼职教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罗小平教授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为学生做出榜样。罗教授先后主持了多项省级、校级教学改革项目,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华中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种奖项。继2007年担任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儿科学”负责人之后,2009年又担任了教育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基地”的负责人。2009年儿科学系被评为华中科技大学教学创新团队,2010年被评为同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杰出教学团队。近五年罗小平教授获得的教学奖励包括宝钢优秀教师,华中科技大学教学名师,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一等奖,同济医院教学标兵、最受欢迎教师等。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其中SCI收录85篇并已被SCI收录论文引用750余次;参译/参编18部儿科学专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已获授权3项;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完成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建设项目;主持国家“十五”科技公关项目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主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2005-2006年度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9年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0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已培养博士生12名,博士在读10名,在职博士6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0名,硕士在读16名,在职硕士8名;博士后1名出站,博士后1名进站。

2.马士华

 

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大学访问学者。

马士华教授教学上兢兢业业,他开启了中国供应链管理系统研究的先河,2000年出版中国第一本《供应链管理》专著。曾5次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含2项专项课题)、国家高技术863计划/CIMS课题4项及其它省部级课题3项,承担了数十项企业委托的合作课题,为企业的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提供咨询服务。2002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生产与运作管理》被评为2006年国家级精品课程;获得湖北省2009年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获湖北省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06年被中国物流学会评为全国首届有突出贡献的物流专家。此外,还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其中包括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与《生产与运作管理》(陈荣秋、马士华)一起被评为国家精品教材,这在国内管理学院都是不多见的。此外,马教授还特别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为了使贫寒学子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他个人一次捐出5万元设立了“物流助学金”,专门为勤学好进但又家境贫困的大学生提供生活资助。马士华老师在培养青年教师上面也花费了大量心血,马士华老师对每一个进入课程组的青年老师的背景及其承担的任务制定出个性化培养计划,马士华老师组织时常集体备课、共同研究教学大纲、研究教学法,共享教学材料,将自己的教案等毫无保留地提供给青年教师共享和学习。《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组的主讲教师最初只有二、三人,现在发展到了现在的十余人,成为本院规模最大的课程组。

3.周敬宣

 

环境学院教授、博导

周敬宣教授从教30年,完成了噪声控制、环境规划、环保设备研制等领域30余项科研任务,对环保节水真空厕所及污水收运系统进行长期研究,两项成果通过省、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获3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80余名;96年至今,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真空收运系统”作为大学生科研参赛项目分别在2004年、2008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赛”金奖、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绿动未来-2008绿色创投方案评选”二等奖。他还积极宣传教改精神,联合教学骨干申报并认真完成了“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课题,将课程设置、教学试验、课堂教学水平大幅提升。编写《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教材,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土木、建规、环境学院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公共平台课程,历时6年,每年对8-9个专业、千余名学生教学;从2000年至今11年,与几位教师形成团队对全校学生开设“环境科学导论”公选课,平均每年4个课堂,约百余人。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经常协调教学团队的工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信息,与时俱进,把环境保护理念与具体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这两门课程一直受到各院系同学的欢迎。承担了环境工程多门课程教学。先后编著教材《环保设备概论与课程设计》、《环境规划新编教程》;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浅出解释,运用比喻、例子说明,注意与学生进行互动,讲解生动,激情洋溢。针对当前环境软科学比较薄弱的状态,带领同学积极开展环境规划理论研究,其学生的成果得到多方认可和赞赏。

4.文志雄

 

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

文志雄老师从教30年,始终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默默奉献,虽然已经年过花甲,文志雄老师仍然勤学不止。他不仅是个地地道道的数学家,而且在历史、计算机等方面的水平也堪称一流,令学生深深折服。他在教学上向来一丝不苟。他发现学生对数学中的各种字母混为一谈时,课下就组织了一次专门的讨论会,给大家讲授每个字母的含义和读法,告诉大家拉丁字母、希腊字母、英语字母之间的区别以及对应关系。在授课过程中,他还注意向同学们传授做科研的宝贵经验,他投入大量的时间来完善充实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尤其注重教学内容在原理、方法上的连续性、重难点内容的共性、特性等关键细节,他不仅讲解知识的内容,还常常介绍知识的背景和研究现状,以及将来要做的问题,。文老师在平时生活中对学生也总是关怀备至。文老师除了深入了解学生的爱好、才能、个性特点外,也及时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和精神世界。他认为只有了解了每个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才有可能引导他们成为有独立人格、有远大志向、兼具个性和亲和力、有大智慧的后备社会人才。2005年文志雄受聘我院教授,随后他建立了分形几何与动力系统学术团队,利用自己在此方向上已有的研究优势,大力游说中青年专家来我校工作,建立起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研究团队。跟随文志雄老师来到我校的中青年专家吴军教授、谭波教授以及后来引进的德国不莱梅大学朱三国博士、武汉大学王保伟博士、徐剑博士等青年学者,迅速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研究梯队,为学校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学生。文志雄十分关心青年教师,积极鼓励青年人放开手脚、突破成规、大胆创新,不遗余力地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5.周理兵

 

电气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大电机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大电机专委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机电类教学委员会电机与电器分委会副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实验班教学专家组成员。

周理兵曾任电机系系主任,是我校电机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主持完成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50余篇。近五年来参与国家重大专项、铁路部重点项目和武钢集团重点项目各1项。周理兵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教学成果非常突出。近年来,他连续多年课堂测评均在90分以上,连续3年获电气学院教学优秀奖;曾连续4次获校教学质量二等奖,并曾获校教学质量一等奖;曾主持和参加完成校级和省级教改项目5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他作为骨干主讲教师的《电机学》获评国家精品课程,实现了电气学科国家精品课程零的突破;他所带领的电机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曾获湖北省教学团队,并于2010年获准建设国家级教学团队。虽然工作很繁忙,但仍在本科人才培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是我院教书育人的楷模。近年他多次主动担任本科班班主任,参加直接与学生有关的学术指导、特色主题党团日和文体活动等活动20余次,走进宿舍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成为学生的贴心人,被同学们评为“感动电气十大人物”“电气学院优秀教师班主任”,获华中科技大学“三育人奖”及“我最喜爱的导师”荣誉称号。

6.罗家祥

 

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北大博士、武汉大学特聘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罗教授曾获得美国富布赖特学者资历和多种国家社科基金及拥有丰富著述的罗家祥教授,以德劭身正、学富五车而深受广大师生们的爱戴。在长期的教研活动中,他注重发扬与传承前辈学人的学术品格与人文精神。他积极策划、组织成立了国学研究院。不仅在学术上致力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作为一名导师,在授业解惑的教学活动中,罗教授亦彰显出高尚的师德与非凡的人格魅力。在教学工作会议上,罗院长谆谆告诫同仁们:“只有努力调动每一位同学的创造性、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算得上一个成功的教师。”优秀研究生代表刘大明博士说,无论是在平时的辅导还是在课堂学习中,我们都可以切身感受到罗老师的渊博学识与巨大的人格魅力。刘博士本人就是因为得到了罗老师的无私帮助,才得以继续其学业的。不仅是对学生,对青年教师罗教授也关爱备至。许多青年新晋,因为生活方式与工作环境的较大转变而有许多不适应。罗教授不仅具体指导和安排他们听名师讲课,还在基金申请和专著出版方面予以专门指导。我院来自东北的一年轻博士,就是在罗老师的悉心关怀下,不仅课堂教学深受学生好评,而且在基金申请与学术专著的发表方面皆获佳绩。不仅如此,罗教授还积极为其联系住房、安排其家人生活等事,使该同志不仅迅速适应了武汉的环境并在教研方面迅速成长。

7.李保峰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李保峰教授作为建筑规划学院的院长、博导,多年来始终奋战在建筑创作、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第一线,为教育和建筑事业呕心沥血,是一位德才兼备、教学和科研均成果累累的优秀教师。对于学生,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于工作,他从来都是一丝不苟。他的研究生都知道,他改图从来都细致到一个图例的画法,甚至一个文本上的错别字和文字构图和排版。2008年他曾被评为“我最喜爱的导师”。在学科发展上,李教授多次选聘“兼职教授”到我院进行讲学或开设讲座,共同指导研究生和开展科学研究,为学科建设多出了一些高质量的论文和专著,还培养了多名研究生,为申报博士点打下了基础。先后主讲研究生课程2门,培养研究生17名,指导博士研究生6名,主讲本科课程3门。他指导学生参加台湾洪川基金会主办的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大学生竞赛和全国大学生、研究生“挑战杯”竞赛多次获奖;他个人在2001年获得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教育厅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8.韦卓

 

梨园医院骨手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湖北省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委员和手外科分会委员,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颈肩腰腿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北省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韦卓同志2003年调入梨园医院牵头组建骨科,从零开始,艰苦创业,爱岗敬业,使骨科成为医院的特色龙头科室,几年来该科入院和出院病人总数全院排名第一,手术例数在全院排名第一,业务收入在外科排名第一,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100%,无医疗事故发生,被医院评为先进科室,十佳集体;个人为医院十佳标兵。韦卓同志为人诚恳,严于律已,对同学,对实习进修医生高度负责,认真带教,每年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为方便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和教职员工看病,主动要求到大学校医院每周义务看一天骨科专家门诊。从2006年开始,韦卓主任风雪无阻,持之以恒,经常自己护送需要转院的学生到外院手术住院。2009年8月被华科大党委、华科大学授予 “三育人积极分子”称号。韦卓同志还刻苦钻研新技术新知识,富于创新精神,在他所带领的骨科手外科每年都有几项新技术项目应用于临床,骨手外科是全省知名科室。曾评为湖北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湖北省医务管理先进工作者, 10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韦卓同志发表专业论文14篇,参加篇写三部医学专业书籍,主持两项湖北省科学技术成果,一项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参与并指导一项湖北省科技厅基金项目,一项湖北省卫生厅基金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

9.蔡筱英

 

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副教授。

蔡筱英同志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十分的认真负责,上课之前都会认真仔细的备课,十分注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每天备课到很晚却从没因此耽误过第二天一早的课程,不论是刮风还是下雨都是提前到达教室,先跟同学们交流上次的感想以及问题。工作态度极为严谨认真,爱岗敬业,这也是其他教职工所公认的。2010年获得了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优秀二等奖,就是对她认真工作的一种认同与鼓励。她在教学的同时也注重科研方面的进取与创新。主持或参与了多项重大项目科研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主持中国红十字会的《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模式研究》课题、湖北省卫生厅的《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研究》等课题,参与了卫生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库系统建设》、《我国乡镇卫生院编制标准研究》、《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标准研究》等课题。蔡筱英同志在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如《湖北省与十二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对比分析研究》、《湖北省“十二五”人口发展及卫生资源配置预测》、《网络计量学在医学网站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医疗纠纷与病案质量管理》、《心血管疾病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等。积极为我校的科研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0.赵振宇

 

新闻学院教授、主任,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中心主任、新闻媒体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赵振宇教授作为引进人才于2001年从长江日报调入我院任新闻系主任,在教学中,赵教授能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努力学习,提倡在做学问中做人。2001年他组织创建了全国高校第一个新闻评论团,2005年开设新闻评论方向班,2006年成立校新闻评论研究中心,均为全国首创。担任全国高校新闻评论学召集人,连续举办四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扩大了我校在全国高校和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他在教学中,能注意观察和发现同学们的思想苗头,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和自己较为丰富的经历与大家交流和沟通;当同学们在学习和求职中遇到问题时,他能循循善诱,与同学们交谈、出谋划策。他连续获得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一等奖,评为华中科技大学教学名师。近年来,他结合教学实践,先后在校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研究生与学位教育、现代传播等报刊上发表《力争做个好老师》、《学生是学校的名片》、《老师也是学校的名片》、《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论当代新闻人的特质及培养》等多篇文章,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予以总结,收到较好效果。新闻学院在全院会议上,请他做了经验交流。赵教授主持国家、省级社会科学重点、一般项目五项,担任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新闻报道策划》和《现代新闻评论第二版》两书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教职工活动中心  邮政编码:430074

联系电话:027-87543467

传真:027-87543467

邮箱:xgh@mail.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