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活动
    专题活动
    首页  -  专题活动  -  正文
    【2022思政专项】青年说“科学家精神传承”——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组织青年人才访谈拍摄活动

    来源: 时间:2023-06-16

    (通讯员:孙锦 齐琳彤)6月9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工会组织了“科学家精神传承”青年人才访谈拍摄活动。本次活动是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工会承担的校工会“立心立魂”工程2022年思政专项系列活动之一,旨在大力弘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活动获得了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党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的大力支持。活动特邀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周可教授、熊伟教授、李雄教授、陈巍教授参加访谈,以亲身经历讲述身边的科学家故事,传承科学家精神。本次活动也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获批的国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宣传教育素材。访谈实录整理如下。


    访谈记者:在您的科学研究经历中,哪位老师或前辈对您的影响最大?从他(她)身上,您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启迪?

    周可教授:我的博士导师张江陵教授对我的影响最大。我印象最深的是研制网络磁盘阵列,就是在传统磁盘阵列里面加入上网通道,使得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访问磁盘阵列,这在当时是一个新概念。当时我们实际研制出了八台网络磁盘阵列,还用到了湖北电视台的编播系统里,真正实现了把创新想法实际落地应用。这个工作还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通过这个过程,使我感受到了科学研究必须把学术创新跟工程实践结合起来,这也是我在今后的科研当中一直遵循的准则。

    熊伟教授:在我的科学研究经历中有两位导师对我影响很大,一位是我的博士导师陆永枫教授,他是肖洛奖得主并曾担任美国激光学会主席,他对科学研究富有极大的热情,并充满了好奇心。从他身上我体会到了纯粹地对未知世界科学探索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科研过程保持独立犀利思考的重要性。另外一位是我硕士研究生导师唐璞山教授,我在复旦大学求学时,他已近70高龄,作为他的关门弟子,他对我的学习科研情况非常关心,并在科研上以身作则,对学术规范要求一丝不苟。虽然他家离学校张江校区比较远,但他每天都会很早就来到学校专注于科研工作,比我们学生早很多,从他身上,我深深感受到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对待科学研究的勤奋认真态度和为人师表的高风亮节。

    李雄教授: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应该是我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做博后时的合作导师,他是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之父Michael Grätzel教授。他今年已经有80多岁的高龄了,但仍然坚持奋斗在科研一线,每天依然坚持学习并亲自指导学生的实验,很好的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研精神。

    陈巍教授:我的导师让我领略到生物光子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强大和神奇,通过五颜六色的颜色变化探索生命的奥秘,从此激发了我对该领域的研究兴趣,在国外工作期间,通过博士后合作导师的引领,也进一步开阔了我的研究视野,锻炼了我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两位导师身上,也让我领会到做原创性的研究需要甘于坐冷板凳,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现有难题的解决方法,并要敢于质疑现有的研究理论。


    访谈记者:您觉得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科学家精神?

    周可教授:我觉得科学家精神应该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我们这个学科,就是学术结合工程。根据实际系统得到的实际问题,再了解国内外在类似这个问题上已经做的研究成果,理解这个方向上的学术动态,才能更好地提出属于自己的新的想法,从而做出有价值的创新,解决实际问题。

    熊伟教授:作为青年一代科研工作者,我认为要积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工作者身上宝贵的科学家精神,胸怀国之大者,把个人的奋斗目标同国家的重大需求和人民的期望紧密地结合起来,不畏困难,淡薄名利,潜心科研,勇闯无人区,努力做出优异的科研成绩,并倾心培养好科研后备军,为实现科技强国贡献出自己全部力量。

    李雄教授:传承科学家精神首先要做到严于律己、戒骄戒躁,有严谨治学的态度与敢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精神,为学生做好榜样。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学术方面的培养,也更加要注重对学生品德方面的培养,让学生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科研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科学精神传承下去。

    陈巍教授:我们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有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脚踏实地,力戒浮躁,敢于提出新理论和开辟新领域,不断提升自身科学素养。同时还应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教职工活动中心  邮政编码:430074

    联系电话:027-87543467

    传真:027-87543467

    邮箱:xgh@mail.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