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师德先进个人简介

    来源: 时间:2012-05-25


    徐顽强 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首届研究生导师“师表奖·师德风范奖”获得者,现任公共管理学院工会主席,行政管理系主任,校自主创新与科技奖励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任教以来,徐教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曾多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科协、国家软科学计划及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等研究项目。在权威和重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5部。曾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次,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次。徐教授不仅在学术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在学生的培养方面竭尽心力,他用他的真诚、幽默、善良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莘莘学子,得到了同学们的尊敬和爱戴。徐老师在学生培养方面已是硕果累累:2006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2003 年荣获华中科技大学“三育人奖”;2005 年、2006 年连续荣获本科生生产实习优秀实习队指导教师称号;其博士生李华君获得2010 年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十杰”称号;指导的05 级本科生汪优毕业论文被评为2009 年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求学》杂志2009年发表人物专访《徐顽强:在幽默中传授人生哲理》。

    张金隆 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电子商务中心主任、管理信息研究所所长,《管理学报》主编,兼任中国优选法统筹与经济数学研究会计算机模拟学会理事长、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等职

    张教授热爱学生,为了帮助贫困学生,他将2006年获得的花旗集团奖教金连同个人捐款,共计一万元一并赠于学院,用于扶助院内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在他的带动下,管理学院启动了“管学”基金筹备工作。2006年底建立“管学”基金,后来拓展为“管理学院发展基金”,对学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从26岁执教至今,张金隆一直从事着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信息管理与管理变革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治学严谨,成绩斐然。先后主持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1项重点项目在研,其余结题4项全部评定为“优秀”;主持了国家科技攻关、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防预研基金、博士点和省部基金10多项。获教育部、国内贸易部、湖北省科技进步奖5项;出版专著教材5本,主编科学出版社教材计20余本,并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一套;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张金隆老师身体力行,如今桃李满天下。在2007年华中科技大学首届“我最喜爱的导师”评选活动中,张院长以高得票率成功当选。

    徐锦芬 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语言学习示范中心主任,外国语学院外语教育研究所所长

    从教20多年来,徐教授始终把育人为本放在首位,她热情负责的工作作风和刻苦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师生们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她所教授的本科生课堂多次被评为“最受欢迎课堂”,曾获得学校研究生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2007年被评为学校“我最喜爱的导师”。在负责启明学院的教学工作中,徐教授带领“3C”团队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成功举办了首届启明杯武汉高校英语演讲邀请赛、第十四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选拔赛,在湖北省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她锐意进取,敢于创新,2005年其独著论文“精读教学中的综合技能集成法”获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2008年其主讲的“大学英语”获国家精品课程,2008年其独著专著《现代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获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009年徐教授“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高素质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10年徐教授主持的“大学英语听说”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2010年其负责的“大学英语创新教学团队”获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杨家军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工会主席、系副主任、系党支部书记,兼任全国机械原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及中南地区及湖北省理事长、湖北省机械传动学会副理事长、省工程实训示范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创新大赛技术指导委员会主任等职

    杨家军教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全身心投入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提高学生主动实践的能力。他主持参加了教育部、省和校的“国家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机械类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多个教改项目,并取得了系列成果。其中,他主编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和平台课程教材8本。09年教学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09年、07年、99年三次获校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06年获校教学名师,05-09连续五年获校优秀创新指导教师奖,09年指导学生获全国节能减排创新大赛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一项,09年指导学生获全国足球机器人大赛冠军;主持国家和企业研究课题多项,注重应用领先,数字化装备在企业中的应用,解决了企业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获得专利8项。除了搞好教学和科研工作,他还担任院工会主席等多项职务,他热心于公益事业,多次参与学生科研活动的答疑和评选,看望退休教师及生病的教职工,在其领导下,院工会多次被评为优秀基层工会、省“树、创、建”优秀集体。

    夏巨谌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北省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塑性工程学会理事和《塑性工程学报》等两个学术刊物编委,院材料加工精密铸锻研究方向的学科带头人

    从教44年来,夏巨谌教授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1998年,夏教授在国内率先按教育部颁布的新的专业目录,将“铸、锻、焊”三个老专业合并为“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新专业,组织编写了12本主干教材,其中6本入选“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以此为基础,材料学院又陆续出版了30余本教材,其中10本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夏教授直接主编3本,这些教材在全国60多所高校使用。由他和李德群教授组建的《材料加工工程》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夏教授长期坚持严谨求实的作风,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主持完成了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科技部大型“火炬”计划项目、基金项目和大中型企业合作项目等40余项,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达到90%,累计为国家创造经济效益10亿多元。他出版教材和专著20余本(套)、获发明专利17项,为我国精锻技术进步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夏教授坚持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他关心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积极上进,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2009年被评为“我最喜爱的导师”。

    欧阳星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国家虚拟实验领域的权威专家

    欧阳星明教授在教书育人岗位上辛勤耕耘整整34年,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9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作为教学团队和课程组负责人,欧阳星明教授倾注大量心血,勇于创新。她负责的“数字逻辑”课程于2005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8年被评为国家网络精品课程,是学校仅有的几门国家级双精品课程之一。2008年她负责的“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是我校信息学科第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她本人2006年就被评为“湖北名师”。她曾主编教材7本,参编教材7本;主持完成教育部、湖北省和学校的教改项目10多项;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奖励4项,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7项,优秀教材一等奖4项,教学成果奖5项。对待学生,欧阳教授更是关怀倍至,言传身教,表现出了极为高尚的师德,虽然身患多种疾病,但她以乐观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始终坚守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培养出了大批栋梁之材。

    邹雪城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武汉)基地主任,武汉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武汉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首席专家、湖北省青年科协副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半导体集成化芯片系统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成员等职

    邹雪城教授始终坚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原则,积极投身到教学和科研中。在教学中不断与时俱进,作为《IC设计课程设计》的负责人完成了湖北省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校园网络的IC课程设计平台课的研究》,该课程于2008年获得湖北省精品课程称号。为了做大、做强我校的集成电路研究和微电子学科,他决定因地制宜在武汉光谷不断地“挖坑”,他们的努力对光谷IC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学科带头人,邹老师带领着电子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目前电子系已成为全国最重要和最先进的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之一。2007年,二级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从2005年至2008年,据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发布的大学评估结果,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连续四年排名处于全国第一位。邹老师热爱学生,经常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深受学生爱戴,他于2006年获我校“十大魅力教师奖”之“责任之魅”称号。同年7月,被省委高工委授予“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获得“我最喜爱的导师”称号。

    陈建国 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国家/湖北省药理学精品课程负责人

    陈建国教授热爱教育事业,善于将教书与育人通过专业课讲授有机结合。他主讲博士生和硕士生课程《心血管药理学》,并开设了一门跨学科的研究生课程《离子通道理论与实验》,深受研究生好评,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教学优秀质量二等奖”。陈教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他要求研究生通过e-mail提交“每周汇报”汇报学习情况,并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在生活上也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首届“我最喜爱导师”称号。陈教授锐意创新,科研成绩突出,他主持了国家973课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A类、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中-港合作联合研究项目、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专项基金项目等10余项国家级科研课题。他主持研究的《初级感觉的突触前、后调节机制》课题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他主编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药理学》,参编国家规划教材6部。近年在Nature、Neuron、Nature Neuroscience和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发表文章80余篇,SCI收录50余篇,他引900余次。

    吴汉妮 协和医院外科学系系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

    吴教授工作作风严谨、踏实,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她热爱教学工作,认真对待每节课的讲授,充分运用多年的临床经验合理组织编排讲课内容,手把手教学。从教二十多年来,从未出现过教学失误。作为国家级统编教材《临床诊断学》的副主编,她坚持要把最标准的的临床实践手法教给学生,提高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科学性和规范化。在做好临床教学工作的同时,她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及改革,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她是我校同济医学院临床客观结构化考试(OSCE)专家组成员,牺牲大量业余时间、投入大量精力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她利用业余时间担任医学院标准化病人(SP)培训工作负责人,共培训合格标准化病人12名,应用于临床教学与考核,效果良好。她曾主持省级教学研究立项1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作为老师,她爱护学生,被学生亲切的尊称为“吴妈妈”;作为医生,她以救助病人为已任,无私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甘当患者的保护神,受到科室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的信任和称赞。

    陈孝平 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教授、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肝脏外科中心主任、肝胆胰外科研究所所长

    陈孝平教授从80年代初开始进行肝癌外科治疗的研究及临床工作,一直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他曾先后获得国家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2007年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18篇。他严谨求实、医德高尚,处处为病人着想,被卫生部评为全国卫生单位先进个人(2007)、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8)。2008年为了表彰其在中国肝胆胰外科领域做出的贡献,他被授予中国肝胆胰外科领域杰出成就金质奖章。陈教授热爱教育事业,支持学生工作,多次被评为我校最受欢迎的教师和优秀研究生指导老师。他领导的外科学系2004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建立的外科学教程被评为“全国精品课程”,主持的教改项目——“以‘名教师、名教材、名课程’为依托,建立创新性的外科学教学体系”获2005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还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特等奖以及第二届全国教学名师奖。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教职工活动中心  邮政编码:430074

      联系电话:027-87543467

      传真:027-87543467

      邮箱:xgh@mail.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