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工风采
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十佳青年教工风采

来源: 时间:2016-05-10 点击量:

熊京,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99年本科毕业于原同济医科大学,2007年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肾脏病学博士学位,2010年-2012年于美国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药理与毒理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担任国际肾脏病学会会员,中国生理学会肾脏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中西医学会肾脏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担任Plos One, Archives of Medical Research等杂志特约审稿人;担任临床肾脏病杂志编委。临床工作突出,业务水平高,对患者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深受患者和同事好评。科研和临床并重,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科研专项资金项目、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项目和协和医院自主创新项目各一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在J Cell Mol Med,Int J Clin Pract,Cell Physiol Biochem,Kidney Blood Press Re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SCI论文8篇。热衷于教学工作,教学成绩显著。认真负责地履行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的大课以及床旁教学工作,教书育人,多次获得校“优秀教师”称号。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省教改项目和华中科技大学教师培训项目各一项,华中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两项。(详细事迹附后)

吕京涛,男,37岁,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4月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华中科技大学,现为物理学院人才引进工作小组副组长、凝聚态物理研究所所长。吕老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因教育工作表现突出,被评选为学校2015年优秀教师班主任;专业课课堂效果好,课堂评分高达94.7。科研成绩突出。2014年获得了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学者”晨星岗;2015年,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及《Nano Letters》各发表高水平论文一篇;2016年,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的合作研究论文被《Science》接收;近两年来,国家级项目获批两项。作为凝聚态物理研究所所长,注重研究所的整体发展。近两年培养和引进了两名,2015年该所发表了高水平论文4篇,国家级科研项目人均1项;积极投身学院公益服务。作为学院人才引进工作组副组长,组织策划了2015年度青年学者高达22人的华中科技大学东湖论坛物理学科分会;组织各种面试会多次。吕京涛教授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深受学院师生好评。

徐戎,女,39岁。1994年考入同济医科大学,1999年本科毕业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获2015年度华中科技大学“十大科技新星”、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和教学质量二等奖,美国癌症研究院德州抗癌药物中心优秀博士后奖。任《医药导报》编委,《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英文版》、《Chinese Chemistry》等杂志的审稿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卫计委青年人才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课题子课题、校自主创新基金等各级纵向课题,在肿瘤药理学、纳米医学、临床药理学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至今已发表高水平SCI论文十余篇。最新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在《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影响因子41.514分)上发表,被华中科技大学主页、科学杂志(Science)、美国科学促进会全球科学新闻服务平台(EurekAlert)、每日邮报等媒体高度评价。

冯光,男,36岁,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导,2015年华中科技大学“学术新人奖”获得者。主持参与国家、省校课题多项;科研主要集中于研究与新型储能技术和能源材料开发应用紧密相关的界面与输运现象。已发表SCI期刊论文35篇(第一/通讯作者27篇,平均影响因子过6,H因子16),应邀撰写英文书目3章;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7次(分会主席2次);长期担任JACS等多种SCI期刊的审稿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1998年入学华中大、2006年留美学习工作、2013年入职母校,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探索,他坚定了教书育人的目标,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和管理方法,以极大的热忱开展了教学、科研和培养/服务学生的各项工作。

龚超,国际动漫节声优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省教学竞赛文科组第二名、省青年教学能手、省高校艺术教育论文一等奖、校教学竞赛一等奖、校实习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见证了龚超老师对教学的执着追求;石河子大学支教、给山区孩子上课并募捐、微信公众号收益全额捐助则见证了他的公益爱心;在央视艺术大赛,省教育发展报告,省教师发展论坛,湖北台、武汉台的广播电视节目及以校青年论坛、校新春团拜会为代表的各类活动中主持、发声、评论,见证了他的专业水准;在省委机要局、省教育厅、省教育工会、湖北日报、省广播电视台、湖北省未成年人强制戒毒所、长江日报公益律师中心、华师、地大、理工大、湖工等单位的三十余场讲座见证了他的社会责任。

陈瑜,同济医院儿科教学主任,儿童重症医学科医疗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教17年以来,陈老师热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以高度的热忱投身于教学工作,甘愿做学生成长的阶梯。陈老师专注教学,成绩突出,荣获了20余项教学奖励,包括全国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湖北省高等医学院校首届双龙飞扬杯临床教师理论授课竞赛亚军,3次获得华中科技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冠军,3次获得同济医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冠军,3次获得同济医院教学突出贡献奖和最受欢迎教师称号。目前担任国家医考中心技能考试出题专家和实证阶段考官、华中科技大学教师成长中心培训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考试委员会特聘审题专家,同济医院第二临床学院临床技能中心特聘教师。多次在全国儿科教育年会上分享教学经验,撰写发表教学论文近10篇。

唐江教授是我校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优秀青年教师,他学风严谨,充满朝气和创新精神。在科研上敢为人先、勇攀高峰,在量子点太阳能电池、铜锌锡硫硒和硒化锑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2013年获得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担任《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编委,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和中国光学学会红外与光电器件专委会委员,应邀在美国材料学会年会等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8次,并以本地分会主席或分会组织者身份组织国际会议3次。自2012年至今以华中科技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通讯作者文章30余篇,其中包括1篇Nature Photonics和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在教学上他认真负责,承担了本科生《能源光电器件》和研究生《半导体物理和光电器件》的教学课程,并指导培养8名硕士研究生、8名博士研究生和1名博士后。此外他还担任功能实验室副主任,踊跃参加功能实验室和工会的各项公益活动,为功能实验室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顾彦龙2005年获博士学位,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法国普瓦捷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均相酸碱催化、绿色合成研究,已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0余篇,IF > 10论文2篇,其中署名华中科技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发表ESI高被引论文5篇,其中一篇发表在IF达33的Chem Soc Rev。被Synfacts点评、hot paper、VIP、月/年度下载或者引用前十名论文20余篇次,第一/通讯作者论文总他引1634次,H指数为23。2012年获得“催化新秀奖”。2015和2016年两次入列(爱思唯尔)中国化学工程领域高被引学者。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报告十余次,2014年作为中方主席之一组织招开了中法双边绿色化学学术交流会议。目前担任Curr Org Chem编委(IF = 2.2)、中国化工学会离子液体专业委员会委员。

翟天佑同志在教学上,践行“教书育人,以德树人”的教学理念,认真负责;科研上,刻苦钻研,作风严谨,创新能力强;管理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团队成果显著。已发表SCI论文110余篇(38篇IF>10),论文SCI引用5400余次(H因子为41),主持国家基金委项目2项,参与青年973项目1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汤森路透2015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和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度“十大科技新星”(公示中),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五完成人)和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担任Science Bulletin(材料领域)副主编,60余种国际知名刊物审稿人,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和纳米材料与器件分会理事。

聂清斌,男,1976年8月生,中共党员,四级教育职员,现任维护稳定工作办公室主任兼学校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并担任学校办公室党支部副书记。聂清斌同志于1998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辅导员、学院党总支副书记,2009年9月任维稳办副主任,2011年3月起主持维稳办工作,2012年2月任现职。工作18年来,他一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始终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特别是负责信访维稳工作以后,全力推进解决学校各种复杂疑难问题,善作善成,敢于担当,为确保学校大局稳定、构建和谐校园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学校领导和师生一致好评。此外,他孝老爱亲、热心公益,以实际行动为当代青年同志作出了表率。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教职工活动中心  邮政编码:430074

联系电话:027-87543467

传真:027-87543467

邮箱:xgh@mail.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