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我校金海教授参加湖北省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并作报告

    来源: 时间:2015-09-30

    9月29日上午,劳模精神进校园—“中国梦·劳动美”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武汉大学人文馆隆重举行。我校计算机学院金海教授参加了劳模事迹报告会,与来自在汉30余所高校及学校的500多名教职工分享了他的感人事迹。

    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冀群风,省教育厅巡视员欧阳建平,省教育工会主席马建才,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黄泰岩、我校工会主席王海生等相关领导出席报告会,并为2015年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授予“湖北五一劳动奖章”。

    我校计算机学院金海教授和其他5位劳模、标兵用真挚的情感和质朴的语言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讲述了自己立足岗位、顽强拼搏、乐于奉献、回报社会的感人事迹。

    因为热爱祖国、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而回国的我校计算机学院金海老师,以敢为人先的气魄挑战科技前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科技英才,为我国的计算机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此次报告会由省教育厅、省教育工会联合举办,旨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引导广大教职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投身教育改革的热情,弘扬崇高师德、力行师德规范,作好学生的领路人、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我校20名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报告会,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劳模、标兵的感人事迹为动力,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梦·劳动美”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武汉大学人文馆举行

    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获授“湖北五一劳动奖章”(左起第五位:金海教授)

    附金海老师发言稿:

    努力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我叫金海,是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的老师。1984年,我考入原华中工学院的计算机专业,十年时间,在这里度过了我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涯。母校关爱学生、严谨务实的行为风格和崇尚卓越的精神追求在我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2000年12月,我先后完成了在香港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博士后研究。我的研究工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我的导师和朋友,都希望我留下来,因为这里有最先进的学术思想、学术环境和学术平台。他们的好意我很感谢,但是我还是计划尽快回国。因为我的专业是信息与计算机技术,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和国防能力有深刻影响。同时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很快,新技术和新应用层出不穷,不同国家其实是可以站在科学前沿的同一个起跑线上的,通过前沿创新形成自己的后发优势,并且以信息技术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实现弯道超车,实现国家和民族的重新崛起。

    这里我要感谢我的爱人高华老师,她非常支持我的决定,并跟随我一起回到了母校。

    出国前,我主要是做计算机存储技术方面的研究,这是华中科技大学一个有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的学科方向。回来后,是继续在这个基础更好的平台上工作,还是开辟新的领域?从国家的需求来看,从世界信息技术的前沿动向来看,更需要开辟新的领域。面对风起云涌的信息化大潮,并结合在国外的研究基础,我选择并行分布式计算为主攻方向,直接挑战国际科学前沿的技术难题。在我心里一直有一个情结,就是我们一定要与发达国家同台竞争,提升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国际竞争力。我们相继开展的攻关研究包括“集群与高性能计算”“流媒体与对等计算”“网格计算”“计算技术虚拟化”“云计算与大数据”等等。这些研究,对我国相应技术领域的进步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其中,由我们华中科技大学牵头,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42所高校共同建成的“中国教育科研网格”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好评,被誉为世界六大著名网格系统之一,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再比如,我们针对网络流媒体应用造成的网络堵塞问题,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对等计算的研究,取得良好效果。这项研究的成果使我国走在了世界对等计算技术的前列,现在我们在网上观看视频节目时使用的PPLive或者PPTV视频点播系统就是使用我们的技术,已经占据了全球最大的视频点播市场。这项成果2009年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今年刚刚通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公示

    在高校搞科研,我们有两个目的,一是服务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二是为培养优秀人才搭建高水平的学科平台。特别是挑战国际前沿的科研工作,为本科生、研究生以及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舞台,用以锤炼和展示他们的才能和智慧,促使他们茁壮地成长。例如我回国后带的第一个博士生吴松,留校后就参加了中国教育科研网格项目,作为前线技术骨干他长期泡在清华大学的研发基地里,承担组织各高校科研团队联合攻关的任务。吴松牵头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格中间件CGSP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为此,吴松晋升教授时,年仅32岁。与吴松的情况相似,我们实验室毕业的研究生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普遍欢迎。在留校工作的我的博士生中,有6人在30来岁时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对我的研究生,甚至实验室的其他老师,要求都很高,有时近于苛刻。我在实验室制定的博士生答辩条件,明显高于学校的统一规定,我在检查和考核大家的工作时,说话不客气,有时甚至很过火,所以有些人对我是有意见的。当然我也很欣慰,多数学生和老师能够原谅我。我们实验室的研究生,他们建了一个论坛,为论坛取了一个名字叫“穿过丛林”,意思是要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总之,他们是要克服和跨越我给他们设置的目标障碍,达到胜利的彼岸,从这一点说,我又是佩服他们的。

    我们实验室的研究生还专门定制了一个水晶同心圆杯送给我,上面镌刻着“师威如岳,师恩似海”8个字,表明他们对我的理解。在“挑战前沿,穿越丛林”精神的感召下,在我身边聚集了近30名教师、总共200人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和博士后的创新团队,成为在信息与计算机技术领域能够攻坚克难的一支坚强队伍。

    风雨过后必有彩虹。我们实验室承担了很多的国家重点项目,如2个国家973计划的牵头项目,1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个国家支撑计划项目,1个教育部“211工程”重大专项以及多项863计划、重点基金项目等等。这些科研任务都是很繁重的,技术难度很大。这些科研工作的生力军就是我们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他们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经受了锻炼,提升了自己,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我近几年毕业的博士生中,有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人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结合科研创新培养优秀人才,对本科学生也是非常有益的。2013年,我们实验室组织对一批本科学生进行了构建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培训。当年6月,选派了其中6名本科生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参加在德国莱比锡举办的全球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他们获得了“最佳计算性能奖”,光明日报以“华中科大学子展示中国高性能计算强大实力”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和高度评价。

    在我担任班主任的本科生2012级ACM班,也进行了职业规划和个性化训练。总共17名大三学生,13人次在国内外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奖。其中我指导的特优生王岩,获得全球超级计算机大赛综合成绩世界第5名,linpack单项世界第3名,中俄编程大赛第4名。还有的学生开始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

    李培根院士在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期间,倡导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办学理念。我们结合科研创新培养优秀人才,是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这个办学理念还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即我们的研究成果,应该及时反映在课程教学内容中,提升本科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这一点对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教学,尤为重要。国际上,国际计算机协会(ACM)和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计算机学会(IEEE-CS)每10年会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情况,制定新一轮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指南。在2013年发布的CS2013课程指南中,由我在国内率先在本科生开设的《并行编程原理与实践》课程被选择为全球示范课程,这是中国首次并唯一入选的全球示范课程。

    培养优秀人才,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虽然我们做了一些探索,但仍然很不够。在这方面,前年的一件事情给我很大的触动。就是在2013年,我的女儿参加高考,我当然非常关注。我女儿和她的同学们自然是非常地努力,非常地刻苦,但是高考的结果,她们班上能够达到华中科技大学的录取分数线的人数仍然有限。这使我意识到,我们的学生,能够考入华中科技大学,表明他们都有优秀的潜质。我想,他们来到学校,不仅寄托了个人的梦想,还承载着家庭的殷切期望。因此,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我们还要更加努力,不辜负我们的学生,不辜负他们的家长,不辜负我们的国家。

    简要汇报到此,谢谢大家!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教职工活动中心  邮政编码:430074

    联系电话:027-87543467

    传真:027-87543467

    邮箱:xgh@mail.hust.edu.cn